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
推进适度规模养殖,鼓励发展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实施畜禽养殖场改造,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便于养殖污染物的后续处理利用。2007、2008年分别启动实施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累计支持建设生猪养殖场6万余个、奶牛养殖场5700个。2012年台动实施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累计支持建设肉牛、肉羊养殖场2400多个,2016年启动17个奶牛养殖大县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在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提高了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水平,减少了养殖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加强农村沼气减少,畜禽粪便得以有效利用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把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四位一体”、“五配套”等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模式和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产业的循环发展。重点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在农户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等地区,建设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在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目前,全国沼气用户达到4300万户,沼气工程10万处,全国沼气年生产量达158亿立方米,替代25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6000万吨。
(二)存在的问题
1.单项措施多,区域统筹推进合力不够
目前,国家通过不同资金渠道,相继开展了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沼气工程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也取得一定建设成效,但由于这些措施缺乏系统设计与合力推进,单兵突进多、整体推进少,总体效果并不显着,当前农村畜禽粪污横流、秸秆乱烧乱放等问题依然**。尤其在一些种养大县,各类种养业废弃物产生集中、量大,当地的环境承载压力更大,加强种养结合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
2.利益链条不完整,废弃物利用有效运营机制缺乏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取得了显着成效。但由于缺乏长效运营机制,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中产品成本高、商品化水平低、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依旧**。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秸秆收储运体系不健全,秸秆还田离田成本高等问题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在畜禽粪便处理利用方面,沼气工程生产的沼气发电并网难,**肥推广普及滞后等问题也较为普遍。
3.实际利用率低,种养业废弃物处理不足
2015年,我国秸秆有1.8亿吨左右尚未利用,每年秸秆露天焚烧形势严峻,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大气环境、交通安全构成一定威胁,特别是东北玉米秸秆由于温度低腐蚀慢、南方双季稻秸秆由于茬口紧,还田利用始终是难题。2013年,我国畜禽养殖粪便污水量达38亿吨。根据对全国近3000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的调研结果,规模化养殖场堆肥和沼气设施的比例仅分别为35%和26% ,多数还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利用。
4.失衡脱节严重,种养衔接不够紧密
畜禽粪便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肥源,但随着养殖业快速发展,大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粪便量大且集中,受季节限制、农村劳动力缺乏、运输不便、**肥补贴缺失等因素制约,许多粪便资源变成了重大污染源。同时,养殖缺乏配套的饲草料基地,区域内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加大了饲草料有效供给的风险。据调查,目前全国70%以上农业园区为单一种植业或单一养殖业,其他的农业园区虽然种养兼营,但大多数也难以实现种植与养殖的相互衔接、协调促进、共同发展,农业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利用。